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比亚迪 >> 比亚迪图片 >> 正文 >> 正文

电池就安全揭开比亚迪针刺实验背后的

来源:比亚迪 时间:2024/10/6

在新能源汽车微妙的竞合和博弈之中,动力电池“不起火”似乎已经成为了强势的主机厂们逐渐深入对方腹地,争夺话语权的重要指标。

为了争夺话语权,各大车企都不断地发布各种关于动力电池看似很酷炫的技术概念或者一场又一场触目惊心的对比实验,从去年比亚迪的针刺实验,到今年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再到大众推出的方形“一体式电芯”概念、岚图首创的“三维隔热墙”技术等等,似乎只要有一个新概念出现,都会在动力电池行业内引发一阵躁动。

那么是不是只要“不起火”就意味着电动车的动力电池绝对安全?为何车企们都纷纷跟风“针刺实验”呢?这背后究竟蕴藏了什么秘密?笔者有幸在深圳比亚迪实验室亲眼参观了刀片电池与三元锂电池的针刺实验,试图为大家揭秘这个被称为电池界“珠穆朗玛峰”实验的针刺实验背后的“真面目”。

首先,我们先来搞清楚“针刺实验”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其实做针刺实验就是模拟电芯的内短路,造成内短路的目的是为了触发电芯,人为把一个电芯点着,像点鞭炮一样,看看周围的电芯如何反应。

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及广汽埃安“弹匣电池”的针刺实验发布后之所以能轰动一时、引起热议,其实就是围绕针刺实验的结果“不起火”,而这两次精彩的实验结果看似给消费者吃了一个“定心丸”,但其本质上,一个只是想证明结构优化之后的电池包安全性,另一个则只是在揪着三元锂电池热稳定性差的“原罪”不放。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刀片电池内部是分腔设计,内部还有很多个电芯,而针刺的地方并非整个刀片电池,而是其中某个小电芯,这也意味着相较将普通的磷酸铁锂电池以及三元锂电池的整个电池卷层全部刺穿,刀片电池只是刺穿一小部分,那么其温升低自然也就更低了,而且在超大刀片模组铝壳的散热下,其温升也将进一步被降低。

此外,更为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材料,刀片电池的原材料本身就是温升本就不高的磷酸铁锂,虽然三元锂电池直接喷火、瞬间爆炸,但普通磷酸铁锂也就冒烟并顺利排出,没有起火与爆炸。所以从本质上来讲,采用了创新结构设计、原本稳定性就强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不着火也并不足为奇。

而与比亚迪刀片电池的磷酸铁锂电池不一样的是,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属于三元锂电池,传统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高,但是由于不耐高温等更容易发生热失控而导致电池起火,以整包电池作为实验对象的弹匣电池却安全地通过了针刺实验,其间只有被刺位置出现了短暂冒烟,但并未起火以及蔓延到其他电池模块上面,电池温度得到了有效控制。

其实,“弹匣电池”之所以“不起火”,是因为其做到了电池的双重防护,一方面是电芯材料,加入了纳米级包覆和掺杂技术以及新型高安全电解液,让整个电芯实现了超高温的热稳定性。另一方面,包裹电芯的外部材料壳体同样具有超耐高温性,并且贴合了液冷集成系统,整个壳体就像“弹匣”一样。

如今看来,比亚迪刀片电池和广汽埃安弹匣电池均是通过对原本的磷酸铁锂和三元锂电池的一系列创新以及新型材料的应用,使得其结构以及保护壳材料更加安全、稳定,因此它们的针刺实验并不能绝对的证明“不起火”就代表了绝对的安全。正如国内某新能源车企的电池技术专家表示:“目前全世界三元电池尤其六系及以上的电池,如果拿单个电芯做针刺的话肯定会起火,针刺实验不能真实代表电池的安全性。”

尽管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是第一个通过针刺试验的磷酸铁锂电池,广汽埃安的弹匣电池则是第一个通过针刺试验的三元锂电池,但“针刺实验”究竟适不适用真实的车主应用场景呢?

针对各个车企都在盲目跟风的“针刺实验”,有相关业内专家也指出:“现在车企在电池包的防护特别是乘用车上面的布置已经非常完备,在真实的用户使用场景下,电池包因为针刺被破坏的概率极低。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汽车自燃起火案例,几乎都是与针刺并无多大关系的起因。”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大家最为关心的还是自己的新能源车是否真的足够安全,若只是盲目地将“针刺实验”结果当作打动消费者买单的营销噱头,以及与其它竞争对手在电池“安全性”上比拼的口水之战,倒不如花时间多一些电池技术的创新,提高电池能量密度,为消费者的人身安全保驾护航,使得消费者能够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去放心购买新能源汽车。

文/封甜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