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比亚迪 >> 比亚迪类型 >> 正文 >> 正文

拳打特斯拉,压制新势力,解密比亚迪杀疯

来源:比亚迪 时间:2025/3/28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正规吗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09/g5od5gl.html

年,比亚迪宣布收购陕西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高调进军电动汽车领域。然而,市场并不认可王传福的愿景——消息一出,比亚迪股票旋即暴跌21%,次日开盘再度狂跌24%。

当时,所有人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比亚迪一个电池厂要收购一家燃油车厂,甚至连比亚迪的投资人都满脸问号——燃油车如日中天,为何要蚍蜉撼树?

历史证明了王传福具有罕见的战略眼光,近20年后,在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狂飙突进之时,厚积薄发的比亚迪不仅跑赢了本土新势力,还跑赢上汽、一汽、广汽,甚至跑赢了“外来和尚”特斯拉,拿下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头把交椅——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35万辆,同比增长.64%。

比亚迪为什么卖得好?

归根到底,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词“成本优势”和“技术突围”。

具体而言,“成本优势”指的是比亚迪的“垂直一体化供应链”,而“技术突围”是指刀片电池,DM-i技术和e平台3.0。

比亚迪垂直一体化供应链的秘密:低成本,保产量

垂直一体化供应链,指的是一家公司把上下游都整合起来,自己亲自操盘以节约大量中间成本。具体而言,上游的电池原材料,中游的电池、电机,以及下游的整车制造,比亚迪全部自己来。

不仅如此,比亚迪连汽车的非核心部件——从车灯到显示器,从多媒体到音箱,从空调到压缩机,甚至连车钥匙、涂料,比亚迪也全部大包大揽,成为一个“全能型选手”。

对此,万科的郁亮非常不解,曾向王传福发问:“为什么都要自己造,比亚迪把控核心技术就好了,其余的为什么不直接在市场部上采购?”

王传福反问郁亮:“每个部件都有?厂家,每个厂家都要赚10%的利润,钱都让他们赚走了,比亚迪还怎么赚钱?”言下之意是,只有所有的活儿都自己来,才能够把利润抠出来。

比亚迪垂直一体化供应链最有力的注脚,当属它在年向船厂下单购买了8艘装载汽车的大型货船,用于向海外市场运输汽车。也就是说比亚迪甚至把海外物流也整合起来了,以节约航运成本。要知道,整个年,全球航运价格波动剧烈,要知道年的航运市场上,日均租金涨到过9万美元的水平,这比起年的低位上涨了8倍。

正是得益于垂直一体化供应链,比亚迪才能在这两年的原材料涨价和芯片荒中,保持电动车产能的相对稳定。

举例而言,在欧洲,比亚迪有一家合作伙伴,汽车租赁公司SIXT,它想从欧洲本土厂商那里采购新能源汽车,大约是10万辆车,然而,欧洲本土厂商大约得一年半之后才能交货,而比亚迪一个月就能生产20万辆。比亚迪的生产能力可见一斑。

所以,这也是比亚迪和它的掌舵者王传福所秉持的垂直一体化供应链原则,所带给比亚迪的成本优势,把比亚迪车系的价格大大压低了,价格低廉,成为比亚迪这几年逆势增长的最大推动力。

比亚迪技术突围的头号尖兵:刀片电池

比亚迪技术突围的头号尖兵,就是闻名遐迩的“刀片电池”。比亚迪手握“刀片电池”,向市场讲述三个故事:安全、能量密度高、低温性能好。

首先是安全,这是刀片电池和竞争对手元锂离子电池对比得出的结论。

动力电池常用的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三元锂离子电池,另一种是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两者的区别在于,三元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低温性能都要更强一些。而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更强、使用寿命也更长。磷酸铁锂电池也是王传福早年就给比亚迪选定的电池技术路线。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之所以安全,原因是它能经受得住“针刺实验”的考验。

针刺实验,简单来说就是拿一根钢针刺穿电池板,来观察电池的反应。这种穿刺相当于模拟了车辆在遇到碰撞、工艺缺陷或者高温环境的时候,电池发生内部短路,看会不会带来起火和燃爆。这个电池安全性实验,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难通过、最严苛的一种实验,大部分车企都难以达标。

然而,比亚迪“刀片电池”却能做到当用针去刺磷酸铁锂的刀片电池,电池表面的温度升高得不多,也看不到明火或者冒烟。

比亚迪为此特别骄傲地说过一句话:刀片电池能够把“自燃”这两个字,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抹去。

其次,是能量密度高。

刀片电池,虽然本质依旧是磷酸铁锂离子电池,但它的能量密度能够追上三元锂离子电池。主要原因是刀片电池的长度可以定制,这样就使得刀片电池不会浪费边角,缝隙,发挥极大的空间优势,在同一个电池空间里,其能量密度就和圆柱形的三元锂离子电池包差不多。

最后,是低温性能好。

也就是说,刀片电池在低温环境里,电池用电掉得慢。

更安全,能量密度更高,低温性能也更好。再加上磷酸铁锂离子电池原本的寿命长和造价低的优势,刀片电池的巨大优势,让比亚迪在众多车企中迅速脱颖而出。

DM-i,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压舱石”

DM-i,是比亚迪技术突围的第二个法宝。这是比亚迪在年初推出的一种动力混合系统,也就是让汽车既用电也用汽油。

更具体地说,用这种动力系统的混动车,在低速环境里,是拿汽油来发电,然后用电驱动汽车行驶;而换到了高速环境里,就直接用汽油。之所以这么设计,是因为汽车在高速运转时是省油的,反而是堵车时的走走停停会产生大量的损耗,DM-i系统就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浪费。

在造车新势力中,理想也是以混动增程为卖点,但相比之下,比亚迪的DM-i能量转换环节更少,利用率更高。

其实,这样的设计思路很容易,但是落地非常困难,而比亚迪之所以能落地,关键在于刀片电池的强大性能,运行DM-i是需要电池高频放电的,而三元锂离子电池根本无法支撑如此高频的放电量,但刀片电池却恰好能支撑这种高频。可见,比亚迪的这两大技术优势恰好形成一个完美的组合。

可见,如果说刀片电池让比亚迪在核心驱动上站稳脚跟的话,那么DM-i系统就是比亚迪的新能源车性能彻底战胜了燃油车。

年,刀片电池大规模量产,DM-i系统大规模启用,两相叠加,比亚迪销量一下子冲到了73万辆,增幅超%,这也就成为了比亚迪腾飞的坚实基础。

e平台3.0,比亚迪的“大杀器”

比亚迪最后一个技术突围的大杀器,就是e平台3.0。

简单来说,e平台3.0就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造车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比亚迪的不同车型可以共用零部件,共用生产线,能简化生产步骤,缩短研发周期,进一步降低成本。

举例而言,e平台3.0有一个功能叫“八合一电驱动总成”,就是把一辆纯电动车的驱动电机、减速器、驱动电机控制器、高压配电箱、高低压直流转换器、车载充电器、整车控制器以及电池管理器全部集成在一起。这样带来的好处是提升整体效率,比如说整车额定功率就能够提高40%。

要知道,e平台3.0则是比亚迪在年发布来用于纯电动车生产的平台,现在已经是第三代版本了,所以叫3.0。也就是说,比亚迪把刀片电池和DM—i系统全部纳入造车系统里,还实现了整车架构的平台化。

一般情况下,开发一款新车型,大约要耗费三年左右的时间,但有了e平台3.0,比亚迪就把新车的开发周期压缩到了两年以内。举例而言,在e平台3.0启用不到一年,比亚迪就推出了三款一下子能触达三个价格带消费者的车型——定价10万元的海豚,定价15万元的元PLUS,定价20万元的海豹。

这样的速度和竞争力是本土造车新势力望尘莫及的。

“比亚迪杀疯了”,这是人们对比亚迪的做出的一个普遍评价,而它能大杀四方的秘诀就在于,垂直一体化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又研发出三种独步市场的优势技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比亚迪的掌门人王传福,这个曾被巴菲特和芒格称为“爱迪生跟韦尔奇的结合体”的男人,这个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有着终局思考的“狂人”,将注定在中国走向自主创新的道路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4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