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中国平安,王德安、王跟海)
一、回顾:强者恒强
回顾:二级市场表现
国内大部分车企在上半年市值表现不佳。从绝对市值来看,特斯拉、丰田和比亚迪市值居全球前三位。从涨跌幅来看,截至23年6月9日,特斯拉上半年涨幅达到98.4%,国内车企中理想汽车涨幅居前(涨幅达到62.9%),超越长城汽车成为国内第二大市值车企,除理想外,国内大部分上市车企在上半年出现下滑,其中赛力斯、蔚来、长城、吉利、小鹏在上半年市值跌幅较大。
回顾:汽车行业总体景气情况
年初汽车市场产销处于低点,但“价格战”超过市场预期。受年初新能源车补贴、燃油车购置税减免政策退出,1Q23汽车产销处低谷。“价格战”激烈程度超预期。表面原因是排放法规切换导致的去库存,深层原因是合资车企在新能源车时代被逐渐边缘化:首先合资车企所依赖的燃油车市场逐渐萎缩,我国燃油车乘用车销量从年的万台下滑到年的万台,这一趋势仍在继续;其次在新能源领域合资车企正在逐渐边缘化,年我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达到27.8%,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40%~50%,但主流合资车企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不足5%。
新能源和出口成为拉动汽车行业增长的两大引擎。尽管上半年受利好政策(新能源车补贴政策)退出的影响,但新能源汽车依然实现稳健增长,年1-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万台,同比增长46.8%。出口方面,1-5月汽车出口.8万台,同比增长81.5%,分车型看,乘用车出口.7万台,同比增长96.6%,商用车出口29.1万台,同比增长30.9%,新能源车出口45.7万台,同比增长1.6倍。
回顾:新能源汽车结构分化
新能源车向主流价格带加速渗透。年新能源车加速向主流价格带渗透,根据中汽协统计的数据,年1-5月主流的A级和B级新能源车增量贡献最大,其中A级新能源车累计销量.9万台(+68.2%),而A00级新能源车在1-5月份则同比下滑了52.1%。从各细分价格带的新能源车渗透率来看,目前15~20万元价格带新能源车销量最大,1-5月累计销量达到87.8万台,渗透率达到48.0%,而35-40万元价格带的新能源车渗透率最高,1-5月份渗透率达到了63.0%,累计销量达到40万台。
龙头新能源符合预期,并贡献新能源车大部分增量。分车企看,两大龙头比亚迪和特斯拉销量符合年初预期,对新能源车的整体增量贡献也最大,根据批发口径测算,比亚迪和特斯拉1-5月新能源车增量占全行业新能源车增量的比例达到52.5%/17.8%。
自主新能源车表现亮眼,但上半年战略车型节奏稍慢。广汽埃安、上汽乘用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和理想汽车新能源车销量增长,但多家车企在23年的战略车型推出节奏稍慢。埃安和理想汽车1-5月新能源车销量超年初预期,上汽乘用车则主要受益于新能源车海外出口的拉动。
A00级新能源车下滑幅度超预期,大部分新势力销量承压。A00级新能源车在1-5月份销量出现下滑,因此上汽通用五菱、奇瑞在前5个月新能源车销量表现不佳。此外,除理想外大部分造车新势力在1-5月销量承压。
二、展望:主航道上变革加速
展望:不确定性因素减少
三大因素明确,将释放观望消费需求。政策、龙头车企以及成本端三大核心因素逐渐明确,行业价格预期趋于稳定,这有利于释放终端的观望消费需求:
1)国六B排放法规实施方案的最终落地,RDE试验新增半年过渡期使得市场对燃油车价格预期趋于稳定。5月9日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汽车国六排放标准有关事宜的公告》,其中确定了自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6B阶段的汽车。针对部分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试验(即RDE试验)报告结果为“仅监测”的轻型汽车国六b车型给予半年销售过渡期,允许销售至年底。据乘联会在5月上旬介绍,随着车企之前大力去库存,目前国六B非RDE库存车已不足万台,而国六A车型更是仅有几万辆库存,因此我们排放法规切换对燃油车价格体系影响很小。
2)特斯拉5月2号小幅上调售价元。本次涨价幅度虽小,但暂时打消了市场强烈的降价期待,有利于释放观望购车需求,也有利于新能源车市总体价格维稳。
3)近期碳酸锂价格止跌反弹。酸锂价格一度从22年最高的接近60万元/吨下降到不足20万元/吨,但从4月底开始碳酸锂价格开始止跌回升,截至年6月上旬已超过30万元/吨,我们认为随着碳酸锂价格的止跌反弹,市场上对于新能源车的降价预期将有所下降,有助于助于释放观望消费需求。
展望: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频出
新能源车下乡空间广阔,但车企还需加紧推出适宜的车型。5月份国常会提出部署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本次政策以充电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推动新能源车在下沉市场渗透。目前新能源车市场与传统燃油车市场的重大差别之一是纯电动车目前在小城市、县乡市场的普及仍然较低,传统燃油车依然主导着乡村市场。但我们认为除了充电基础设施外,车型的适宜性同样重要,乡村地区购买力较弱,目前同级别燃油车售价仍然比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车更低,若以8~10万元购车预算为例,乡村消费者可以选择购买一辆产品力不错的自主品牌燃油车,但同样价格带的纯电车型在尺寸、空间等方面明显处劣势。
展望:年汽车行业总量预测
预计年汽车销量达到万台,同比增长3.1%。随着政策退出的影响减弱叠加22年二季度低基数的影响,汽车产销逐渐恢复同比增长,我们对全年汽车销量保持增长有信心:汽车出口依然保持增长势头,预计全年汽车出口销量将在万台左右,贡献约万台增量。另外商用车相比年有所复苏,预计全年商用车销量有望达到万台左右,同比增长12.1%。乘用车方面,我们预计乘用车在23年有望实现微增达到万台,但若扣除出口销量,国内零售销量将有所下滑。
展望:年新能源车销量预测
插混是年新能源车最大增量,国内自主车企主要以15-20万元为突破口。比亚迪和理想汽车在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长安、长城和吉利以15-20万元价格带为主要突破口,在下半年其插混车型将加速放量,我们认为插混车有望在23年继续维持高速增长,增量贡献将超过纯电车型。纯电车方面,比亚迪、特斯拉依然保持龙头地位,埃安凭借旗下车型的超预期热销,其纯电车销量有望跻身第三位,上汽乘用车新能源车出口业绩亮眼,有望凭借出口业务拉动自身的新能源车销量。
展望:对标爆款车型,优质供给进一步增加
吉利、长城、长安重磅车型推出,15-20万元插混新车供给丰富。宋PlusDMi一定程度上垄断了15-20万元价格带的插混市场,下半年多款对标比亚迪宋PlusDMi的重磅车型将要开启规模交付,枭龙MAX全系搭载Hi4四驱系统,纯电续航都在km左右;银河L7售价相比竞品更低;深蓝S7在定位上主打年轻、科技。银河L7和枭龙MAX作为全新序列的首款重磅车型,车企本身对其销量预期也比较高,如果能够复刻各自在燃油车领域的成功,对于塑造品牌形象和后续车型上量将起到极大提振作用。
展望:风向标之比亚迪—加速实现油电同价,高端化进程提速
总量预期:比亚迪23年销量目标为~万台(同比增长61.1%~93.3%),其中海外销量将达到20~30万台。冠军版加快实现油电同价。年初至今比亚迪推出了7款冠军版车型,冠军版车型相比老款车型售价进一步降低,起售价降幅普遍达到1-3万元。年5月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达到24万台,纯电和插混车型的比例接近1:1。下半年来看,A0级纯电车海鸥于上海车展期间上市,单月销量有望达到2万台,此外宋PlusDMi冠军版、宋L(纯电SUV)和驱逐舰07也将在下半年上市。高端化进程加速,产品谱系丰富。高端化是比亚迪下半年的重要看点之一,目前腾势D9月销量已经达到1万台,下半年腾势还将推出N7、N8两款SUV车型;定位百万级的的仰望U8、U9也将在23年上市交付;同时新品牌方程豹的首款车型(定位硬派越野)预计也会在23年下半年发布。
展望:头部自主—车型重点突破15-20万插混市场
头部车企23年战略底牌相继揭晓。比亚迪宋Plus冠军版于6月8日正式发布预售价格,头部自主车企在年与之PK的战略车型也于5月份上市或开启预订,其中吉利银河L7和哈弗枭龙Max均是作为强大标杆车型宋Plus的挑战者面世,相对而言长安汽车深蓝推出的车型更具创新性,直接竞品车型较少,竞品车型的竞争力也相对较弱。
展望:造车新势力逐渐分化
理想汽车率先突围,蔚来、小鹏期待下半年新车型放量。理想汽车凭借旗下三款车型的热销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盈利,年3款车型将挑战月销4万台,并有望在年实现营收超千亿并实现年度盈利。目前蔚来、小鹏销量正处于底部,下半年新车型的上量是蔚来、小鹏走出困境的关键。
三、展望:掘金汽车增量配置
趋势:电子架构集成与“第三空间”带来增量配置机遇
与过去几年相比,新能源车逐步向主流价格带渗透,车辆的增量配置须兼顾成本与体验。围绕电子电器架构升级趋势,域控制器迎来快速渗透,尤其是座舱域控制器,其次是轻量级行泊一体智驾域控制器。围绕“第三空间”需求,抬头显、空气悬架等消费者感知度高的配置渗透率将持续提升,带来相关供应链机遇。看好自主品牌本土份额大幅提升及全球化战略推进,本土供应链除受益于增量配置外,还将受益于自主品牌份额提升。凭借快速响应及成本优势,本土供应商更符合当前新车迭代加快趋势。
趋势:整车集成化发展趋势明确
长期看,整车集成化发展趋势明确,将导致供应链发生巨大变化。1、机械硬件集成:车身电池一体化、一体压铸、多合一电驱、热管理集成化;2、电子硬件集成:整车电子电器架构正从分布式走向功能域架构阶段,多个ECU整合为几个大算力系统级芯片,便于搭载复杂软件,减少芯片用量,但芯片在整车物料中价值占比增加。3、软件集成:从过去的分布式的“黑盒”里被抽取出来,成为一个多层解耦的系统,运行于大算力芯片之上,软件在整车中的价值比例大幅增加,软件自研与外包都会大幅增加,软件的分层使得基础软件可以复用,表层的应用程序可以快速迭代更新,软件决定车辆的差异度。
座舱域与智驾域目前渗透率较低,未来复合增速较高。年,智能座舱域/智能驾驶域渗透率为8.7%/4.8%,随着电子架构集成化演进及SOC芯片不断迭代,我们预计智驾域控制器、座舱域控制器将下沉到15万元级车型,获得高速增长。我们预测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座舱域控制器-年复合增速分别为66%/67%,智驾域控制器、座舱域控制器渗透率将从年的4.8%/8.7%提升到年的20%/31%。
赛道一:年轻量级行泊一体智驾域控制器将快速上量
年以来兼具高算力与多传感器的硬件堆料式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具有一定市场教育和营销效果,站在当前时点,我们认为更具性价比的中低算力的轻量级行泊一体域控制器拥有更大的快速上量潜力。(1)站在用户角度:城市场景的自动驾驶诉求暂时不高,高速及泊车为智驾辅助的高频需求场景。在目前阶段,高成本的“硬件堆料”并不必然带来更好的智驾体验,还可能额外消耗宝贵的续驶里程,用户付费意愿降低。(2)站在车企角度:年新能源向主流价格带渗透,车企有较强动力为经济型车提供相关智驾功能,经济型车对成本较敏感,轻量级行泊一体域控制器可以取得成本与体验的平衡,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年智能驾驶域控制器.7万台(+81%),渗透率不到5%,其中行泊一体域控制器78万台,NOA前装标配搭载交付达21.22万台,同比增长接近80%。
赛道二: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将快速渗透
座舱域控制器渗透率尚低,空间巨大,呈现“一芯多屏、全员多模交互、舱泊一体”等发展趋势。座舱配置丰富度日渐提升,相较于使用分布式方案,采用座舱域控制器的成本优势会越来越明显,且后续OTA潜力更大,升级也更便捷,提升用户体验。
赛道三:抬头显搭载率将快速上升
车企提供更好座舱交互体验的诉求成为HUD增长的重要催化。HUD的应用场景将日趋丰富,AR-HUD有望成为未来HUD的主流,AR-HUD可融合智能座舱及ADAS相关功能,也可以为驾驶员带来沉浸式体验,具备“充分信息展示+沉浸式体验”的AR-HUD或将成最终解决方案。随着AR-HUD本身技术的进步(更远投影距离和更大视场角)和无人驾驶技术的进步,未来的AR-HUD有较大的的想象空间,整个风挡玻璃成为交互载体,提供游戏、观影等娱乐。
赛道四:“第三空间”加速内外饰迭代
座舱“软装”涉及座椅、内饰、车灯等。乘员目之所及、体之所触,用户感知度高。与过去车企更侧重于驾驶位、副驾驶位的舒适度不同的是,未来座舱的体验将照顾到所有乘员的诉求,为每一个座舱乘员提供智能化、个性化、多场景的体验,比如通过同时控制座椅、内饰、车灯、香氛、音箱,提供不同的座舱服务模式,开发静止应用场景,如游戏模式、观影模式、会议模式、休憩模式等等。
赛道五:空气悬架配套空间较大
空气悬架逐渐下沉,加速走向主流价格带。新能源车自重高于同级别燃油车,且对底盘系统的稳定性要求更高,同时造车新势力由于打造品牌高端形象的需要,使得空气悬架这一配置于六七十万元以上的豪华车下沉到了30万+车型,加速了空悬配置走向主流。过去空悬市场规模小,车企主要采购总成,由大陆、威巴克等提供整套产品,单价高,后续主机厂倾向于选择软硬解耦的空悬采购模式,即自研空悬算法并集成于底盘域控制器,硬件拆分采购,本土空悬部件供应商迎大规模产业化机遇。
赛道六:单车玻璃价值持续提升
玻璃是汽车智能网联、座舱个性化光影体验的重要载体。高附加值汽车玻璃的核心应用如全景天幕、抬头显、镀膜隔热天窗、可调光天窗、氛围灯天窗、光伏天窗等渗透率基数小、空间大。以全景天幕/抬头显为例,年全景天幕及抬头显渗透率仅为5.2%/,未来空间广阔。汽车玻璃头部效应显著,龙头企业护城河稳固,全球化进入收获期。
报告节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0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