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早有一天,比亚迪的盈利能力会超越特斯拉
在各大平台里,迪粉、特粉、迪黑、特黑都是特别神奇的存在。
纯粹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一下特斯拉的实力和亮点,就会引来乌泱泱的一大片特黑,“就是个组装厂”,“快要破产的车企,被中国市场救活了”,我很怀疑,这群人是不是也是这么看待苹果?
讲一讲比亚迪的优点,又会引来迪粉一片,个个都带着“宇宙最强,我迪称王”的迷之自信。
但在这个众口一词的赞歌大合唱里,总会零星地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比如“卖得多又怎样,特斯拉一辆顶你二十辆。”
就这一句话,一下就浇了个迪粉透心凉。
都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键盘侠们可是什么也不管。毕竟,在今年第一季度时,比亚迪单车利润还不足三千!
不过现在,迪粉们可以得意地扬眉吐气了,因为到了今年第三季度,比亚迪的单车利润就过了万元大关!
那么,比亚迪靠什么实现了单车利润翻了一番半,如今都能过万的呢?
在智能手机行业,苹果能把整个市场的利润拿走大半,靠的就是独霸高端。
在华为风光无限的那段岁月里,苹果的利润占比被打到不足六成,华为被制裁打压之后,这个占比又来到了八成左右的区间。
显然,唯有高端,才能赚大钱。
智能电动汽车行业也是同样的剧本,只不过,这次的男主角变成了特斯拉。键盘侠敲破了键盘,也不能抹杀特斯拉就是很赚钱。
在一众车企卖一台车就要亏掉好几万的大背景板下,特斯拉的赚钱能力显得无比耀眼,也让友商的掌门人里羡慕得牙酸。
一直以来,比亚迪践行的都是“人民需要什么,比亚迪就造什么”的平民路线。
从10万-40万的价格带,比亚迪海洋、王朝、腾势各款车型全炮火覆盖,在这个漫长的价格区间里,依次排列着海豚、元、宋、驱逐舰、秦、海豹、汉、唐、腾势D9等一系列车型。
这样的打法,好处在于市场空间无比广大,坏处在于盈利水平实在太差。银子白花花,是人都想拿,比亚迪想要提高单车盈利,也得高端化。
在统治了10万-20万市场后,地位巩固的比亚迪携“强汉盛唐”、海豹加强了进攻20万-30万市场的步伐。这三款车的价格,汉DM/EV大致在22万-33万之间,唐DM/EV价格大致在21万-34万之间,海豹在21万-29万之间。
正是得益于汉、唐、海豹这三款中高端车型的热销,比亚迪成交均价节节上行,利润空间也逐步打开。
随着中高端车型的继续爆发,比亚迪会逐步摆脱廉价品牌的消费者认知,进一步上行到更贵、更符合一二线中产身份认同的豪华高端市场,以小布尔乔亚的格调撬开这部分小资群体的腰包。毕竟,富人群体也是人民的一份子嘛!
如前所述,比亚迪更能赚钱了,第一个原因是卖得更贵了,第二个原因则是花得更少了,毕竟,新建的工厂都建完了。
最近这一年,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地太突然,船夫哥没少出来说道歉。产能这玩意,是个硬核难题,无法通过OTA远程升级,所以,比亚迪的订单越积越多,很多比亚迪的准车主等得花儿都谢了。
饶是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建厂到投产也花了大概一年时间。
比亚迪过去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疯狂建厂,忙得连轴转,厂房拔地而起,设备鱼贯而入,员工疯狂扩招,在风风火火的背后,烧钱的机器也发出了轰轰雷鸣。
不过,随着济南、合肥等地工厂的陆续投产,比亚迪也可以和这部分最大的支出saygoodbye了。
在其他本土电动车企依然苦苦挣扎于亏损之际,比亚迪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单车利润节节攀升,已经上了万元大关。
但是,比亚迪未来的盈利空间也有挑战。
毕竟,站稳20万-30万的市场区间,并不等于同样能在30万+打造爆款,因为高端市场是特斯拉、本土新势力、创二代们最先进入的市场,竞争最为激烈。
更何况,比头部新势力比亚迪智能化尚且存在短板,比特斯拉落后不少的单厂产能,都会对其盈利能力形成羁绊。
当然,我们要对比亚迪有信心,卖得多是第一个阶段,赚得多是第二个阶段,当年华为不就是这么从自下而上的成为世界级的手机巨头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