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汽车圈的重磅新闻一条接一条。原本靠着和宝马正式合作登上头条的长城还没站稳两天,就又被高调收购戴姆勒股份的吉利给挤了下来。这笔交易被很多汽车圈的爱好者和业内人士所津津乐道,但无论是一贯坚持“诚信报道”的外媒,还是老本人说“充值”的国内汽车媒体,对于这次的收购事件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误会。当然,他们无非是像借着新春大家过年的气氛抢两个收发,可以理解,但究竟收购情况如何呢?谁当上了谁的老板呢?收购之后对这两家公司又有何影响呢?今天小泡君就通过下面的四个问题,认真的给大家分析一下吉利和戴姆勒的这笔交易。
谁当上了戴姆勒的股东?
据吉利集团公布的声明,由李书福拥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的吉利集团,通过旗下海外企业收购了德国梅赛德斯奔驰汽车的母公司——戴姆勒股份公司9.69%的股份。此次收购大约花费了90亿美元的资金,成功的让吉利集团的海外企业正式成为戴姆勒最大个人股东。据了解,此次交易涉及的股票全部来自于二级市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散户”手里的股票。并且,这些股票全部为表决权股股票,所以吉利此次当上的并不是只分红没话语权的“影子股东”,而是实实在在可以参与股东会议,影响公司走向的股东。
此消息一出,除了在国内的汽车行业内引起巨大反响,同样也对全球的汽车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据悉,消息公布之后直接致使二级市场诸多个股股价发生了激荡。其中,在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周一开盘便暴涨5.86%,截至9点40分涨幅已超过了8.79%,且带动了一大票相关股票逆势上扬,为年的狗年开了一个不错的头。
一时间,众说纷纭,不少媒体开始大肆渲染甚至添油加醋。有人说这次的收购资金完全是李书福个人财产,也有人说此次收购是以李书福个人名义进行的,并不代表吉利集团。吉利控股集团新闻发言人杨学良表示,此次交易所使用的资金是由吉利海外公司通过海外资本市场安排实现交易资金的自我平衡,整个过程公证、公开、透明,不存在个人资产一说。同时,杨学良也表示,虽然戴姆勒方面的声明有意将此次交易的主体认为是李书福个人,但那只是一种“官方的说辞”。对于吉利集团来说,此次通过海外的并购基金,以李书福个人名义进行交易完全是一次“集团行为”。所以“李书福成为戴姆勒集团最大个人股东”虽然没错,但实际上他的背后代表的是整个吉利集团。
股东=控制权?
既然成为了股东,吉利在未来究竟是否对戴姆勒,甚至对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具有控制权呢?这就要从德国的企业收购规定说起了。
按道理来说,个人最大股东肯定是对公司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况且此次吉利收购的股票全部来自于公开市场,都是实打实的“投票权股股票”。但在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为了避免戴姆勒管理层所拥有的决定权被轻易撬动,戴姆勒在股权结构设计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重新规划。截至去年年底,戴姆勒集团的股权结构中投资机构的持股占比仍有71.2%,此前最大的单一股东科威特投资局占比6.8%,雷诺日产占比稍逊,仅有3.1%,而个人投资者的占比总计只有18.9%。此次即使吉利的持股占比已经超过了雷诺日产和科威特投资局,但跟投资机构的持股比相比还是太少,即使是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相信也只能影响戴姆勒的决策,很难像国内一些网友“脑补”的那样真正意义上“控制戴姆勒和奔驰”。
况且,根据此前吉利的海外投资战略来看,吉利一直坚持尊重被投资者的独立发展。8年前,吉利以18亿美元收购岌岌可危的沃尔沃汽车公司,当时的交易并不被外界所看好,负面评价铺天盖地,几乎所有人都对沃尔沃的未来表示担忧。而时至今日,随着全球复兴计划的成功,再也没有人敢小觑吉利对沃尔沃的投资,乃至后来对宝腾以及莲花的收购也变得“让人充满期待”。在如何运营豪华品牌这件事上,吉利的知人善任和独立发展思路得到了全球的广泛认可。这也是此次交易能够获得大多数外媒的支持的原因之一。
所以说,无论是从股权结构上,还是从吉利一贯的作风上,戴姆勒的未来仍然将会在CEO蔡澈博士的领导下逐步前进。作为大股东之一,相信吉利集团目前考虑的并不是如何控制这家公司,而是如何推动吉利和奔驰共同发展,走向繁荣。
此举是否会影响奔驰的品牌形象?
有人认为,此次交易虽然展现出了中国企业强大的实力,但不能否认的是,一直执着于打造“低端车型”的吉利并不会给戴姆勒带来荣誉,反而可能成为戴姆勒股权结构中的一抹污点。听到这样的言论,小泡君的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些想笑。
正如上文提到的,吉利对待海外投资品牌的一直保持尊重并且帮助其进行独立发展的策略,既然并不影响品牌本身的运营和发展,那么未来奔驰的品牌形象和价值升值或是贬值都跟吉利没有多大关系。这就好比春节结束后体重飙升的小泡君并不能将锅甩给“妈妈做的饭太好吃”,毕竟吃或者不吃,饭就在那里,自己抑制不坚定导致的“每逢佳节胖三斤”,怎么能怪“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的妈妈呢?
退一万步讲,在目前国内的合资品牌中,又有哪个不是“海外知名车企”和“中国本土企业”的联姻呢?无论是一直和宝马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华晨,还是跟奥迪多年搭档的一汽,又有哪家自主汽车品牌生产的不是“低端亲民车型”呢?也没听到谁说因为宝马在中国市场跟“长城”展开合作,就拉低了MINI的品牌价值啊?
所以说,品牌价值的高低,并不会因为投资者旗下的产品调性而改变。而且,中国企业近些年的发展表现在全球市场也有目共睹,说不定有了中国企业的资金支持,奔驰的含金量反而更胜以往呢?
此次交易到底是谁看上了谁?
说了一大堆,最关键的问题来了。此次交易究竟是吉利看好奔驰,还是奔驰相中了吉利?此前绝大多数媒体的论调都是吉利觊觎奔驰的技术和实力,在此次交易中占了大便宜。但对于这个问题,小泡君有着不同的看法。
早在去年的时候,吉利就曾经提出过想要通过“增发”的形式持有戴姆勒的股票,但最终戴姆勒方面以“不愿损害现有股东利益”为由婉拒了这一请求。现在来看,戴姆勒的如意算盘打得的确不错,他们看准了吉利对收购戴姆勒股票的决心,所以逼迫它只能从二级市场慢慢收。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抬高股价,另一方面也能避免由“增发”带来的股权稀释,可谓是一箭双雕。但让戴姆勒也没想到的是,原本预计这个过程就算再快,也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可吉利却在短短6个月之内完成了股票收购,瞬间超越科威特投资局,成为戴姆勒集团最大股东,所谓兵贵神速也不过如此了吧。
从股市本身来看,在年3月创下93.10美元的高点记录之后,去年一年的时间中戴姆勒的股票都处在相对平稳的状态。此次交易牵扯的数额如此巨大,肯定会对戴姆勒的股价产生影响。但由于美国股市还处于周末的“休市”状态,暂时无法得知这个影响究竟有多大。但从全球各家媒体对此事的报道态度来看,有了沃尔沃的“前车之鉴”,至少绝大多数媒体都对吉利此次持股表示“乐观”。所以此次开市之后,说不定此次戴姆勒的股票能够一跃超过年创下的.82美元纪录。如果真能有这样程度的暴涨,戴姆勒可就不是“获利”那么简单了。
再说技术层面。一直以来,很多人都认为梅赛德斯奔驰虽然还没有推出任何一款量产车型,但在电动技术方面却有着雄厚的实力,通过此次交易,吉利就能够顺理成章的和奔驰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技术互通”,甚至后续有可能促成“专利的交叉许可”。小泡君也为此专门咨询了法务从业人员,却被告知成为股东也不代表就一定能够完全了解公司的专利和商业秘密,具体的规定还需要看该公司的章程如何界定。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认为吉利此次一定能够得到奔驰的技术支持是错误的,不然同为戴姆勒股东之一的雷诺日产岂不是早就掌握奔驰的技术了?
话说回来,谁说奔驰在电动领域的技术实力就一定胜过吉利呢?要知道,吉利在年凭借帝豪EV获得了辆的傲人成绩,这辆车的售价在所有车型中还是属于“偏贵”的那一类,并不是大多数人“占指标”的首选车型;而拥有戴姆勒血统的腾势虽然看起来也是来势汹汹,可成立两年以来的市场表现却只能用惨淡来形容。古人云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在汽车领域更是不变的真理。梅赛德斯奔驰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翘楚,靠的不也是超过年的悠久造车历史么?所以小泡君认为,在传统燃油汽车领域,吉利要向奔驰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但对于新能源,尤其是纯电动汽车这个新兴市场,究竟奔驰和吉利谁的技术更强悍,还真说不好。
而在市场层面,如今的吉利更是四通八达。不仅手握英国锰铜、瑞典沃尔沃、马来西亚宝腾等多个海外品牌,同时又在中国市场经营多年拥有相当深厚的渠道和资源。虽然近几年奔驰在华销量增长不错,在海外也算过得去,但谁会嫌自己手头的好牌多呢?而且,最近长城宝马的合作突破了一直以来豪华品牌在国内只有一家合资企业的限制,这对于梅赛德斯奔驰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说不准未来Smart车型的国产化大业(尤其是它的纯电动版本),就可以甩开北汽和比亚迪,转而跟吉利合作了呢?
可以肯定的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戴姆勒获得的利益绝对不会比吉利少,否则也不会“半推半就”的让李书福在二级市场中进行股票收购了。所以说在这次全球瞩目的交易之中,究竟是吉利看上了奔驰?还是奔驰看上了吉利?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不能妄下论断。但李书福和吉利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雷霆之势完成了一次漂亮的交易,让全球市场都不得不对这个中国浙江的本土品牌刮目相看。随着这一步棋的落子,未来无论是在电动汽车领域还是出行服务方面,吉利和戴姆勒都有了更多合作的可能性。那么,你怎么看待此次事件呢?欢迎在下方的评论区和小伙伴们分享你的观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