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动车的发展浪潮中,只有自主演进核心技术的车企,才能有不断攀登新高峰的可能。
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两年前比亚迪刀片电池刚发布的时候,磷酸铁锂已经因为先天能量密度低的原因,导致市占率低于三元锂,即使所有人明知三元锂的不稳定性,却也无可奈何。
刀片电池
但坚持自主研发、自主演进核心技术的比亚迪,就用结构创新的刀片电池,拯救了磷酸铁锂,其通过创新的刀片电池和CTP技术的组合,大幅提升了磷酸铁锂电池组的等体积比能量密度,做到了媲美三元锂的成绩。
当然,能量密度提升还只是一部分,刀片电池和CTP技术对于电动车安全性的提升才是消费者们最看重的部分,相比娇气的三元锂,磷酸铁锂材质的刀片电池不仅能通过最严苛的针刺实验,还能成功以电池包挑战46吨重卡的碾压,并在之后完好无损的装车继续使用。
并且,比亚迪对于安全性的追求,也带动了整个行业对于电池安全性的重视程度。
这就是比亚迪坚持以技术为核心,为电动车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
当然,比亚迪不断攀登技术高峰的过程中,也不仅仅只是贡献,还有收获,得益于刀片电池和DM-i超级混动组成的完美CP,比亚迪还以技术为导向,完成了市场占有率的逆袭,开创了一个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混动大时代。
技术的高峰,永无止境。
在5月20日比亚迪新车海豹预售发布会上,我们看见了比亚迪在核心技术上的再一次飞跃,这一次的新技术依然使用的是刀片电池,但成组装车的技术,从之前的CTP,进化为了CTB“电池车身一体化”。
对应的好处,是在将新车海豹的车身刚性、安全性、运动性和操控性都进一步提升的同时,还能拥有更合理的整车结构设计、空间布局以及成本控制能力。
什么是CTB技术?它相比传统模组电池包和CTP又有何区别?
CTB全称CelltoBody,直译成中文是“电池融入本体”,而用官方的说法来说就是——电池车身一体化。
“一体化”从字面上来看,我们就能很直观地看出其与传统电动车电池包的区别所在。
传统电池包设计
众所周知,以前的电动车电池包基本都是独立存在的,尤其是在早前众多车企的“油改电”平台下,车底电池包尤为显眼,完全独立悬挂于底盘下部,自身有上盖和下盖,内部还有支撑件、连接件,挂在底盘之后再算上车辆底盘本身所占据的空间,就会导致底盘非常厚,既影响通过性,又影响乘坐空间表现,并且安全性也相对一般。
比亚迪汉EV电池碾压测试
后来,得益于电动车专属平台的到来,CTP技术也同步出现了。
以刀片电池为例,其自身既是电池,同时也是支撑件和结构件,省去了多余的附件支撑之后,成组的电池包厚度明显减小,配合专属的电动平台,让电池包能“藏”在底盘横梁之中,直接让车底厚度大幅度缩减,在空间和通过性表现更好的背景下,还通过更合理的结构强度设计,直接提高了整车的安全性。
上文所说的汉EV电池组通过46吨重卡碾压还能继续使用,就是这一步的技术体现。
但CTP依然不够极致,理论上,电池包因为只需要上盖和下盖就能成为一个合理的整体,并保持足够高的强度。
如果能进一步将电池包直接做成车辆底盘,省去目前CTP阶段底盘依然还多达3层的金属物理结构,理论上只保留电芯外部上下两层的金属,其实就已经能够满足所需,并且因为结构更简单,所以强度的优化设计就还可以更极致,对应的车身抗扭刚度、安全性、底盘厚度、空间等也都会表现更好。
而这样设想的最终技术实现,就是比亚迪的CTB,本次开启预售的海豹则是比亚迪首次搭载该技术的量产车型,至于后续的e平台3.0新车型们,我们推测应该也会陆续搭载CTB技术。
在具体的技术实现上,以海豹为例,比亚迪是将动力电池的上盖与车身地板直接合二为一,上盖就是地板、地板就是上盖,然后下面就只剩下了胶粘剂、电芯和下底板,直接打破了传统底盘与电池组的概念,二者合而为一,厚度缩减到极致,质心也更低,同时因为外壳的盖板材质升级为了类蜂窝铝结构,也使得整车轻量化、抗扭刚度等都有大幅度提升。
当然与比亚迪CTB类似的,还有零跑的CTC,特斯拉最新电池下的一体化设计等等;不过,比亚迪的量产时间比特斯拉更具优势,同时CTB的结构也比零跑CTC更加的精简且极致。
海豹首搭CTB:多维安全升级、静态空间、抗扭刚度与动态质感也大幅提升
技术是很枯燥乏味的,相信对于绝大部分读者以及想购车的人来说,这项技术到底能为海豹带来哪些优势,以及能带给购车的他们哪些好处,才是更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