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狐看来,因为“敢说”和善于互动,新势力的车企掌门人/高管,正在成为舆论的风向标。
就在前几日,马斯克又在个人社交平台,亲自回应了之前对于比亚迪“嘲笑”的视频,“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他们的新车现在竞争力很强”。
*图片来源推特
事情的起因是,年,一位彭博社女记者采访马斯克时提问:特斯拉会将比亚迪当作竞争对手吗?
马斯克随即大笑,并回复:你见过他们的车吗?并补充说“他根本不认为比亚迪是一个竞争对手”。当时,仍以燃油车为主的比亚迪,确实有些不够咖位。
*图片来源推特
而如今马斯克的正面评价,对于比亚迪来说,无疑也是一种鼓励。事实上,在年国内建厂之后,马斯克对于国内汽车行业,便有了更认同的观点。
年,其曾表示:国内员工最努力,工作最聪明,未来特斯拉的最大对手来自中国车企,包括比亚迪、蔚来和小鹏等。
差不多10年时间,是什么让马斯克发生了改变呢?
特斯拉的领先,比亚迪的优势
我们从年销量说起,比亚迪全年累计售出了超万辆,同比增长达.2%。
作为参考,特斯拉全年累计交付超万辆,同比增长达40%,看起来,比亚迪已经获得了全球新能源销冠的宝座。
但外媒觉得:在纯电赛道,特斯拉仍然保持有领先优势,因为比亚迪的纯电新车销量为91万辆,与特斯拉相比,还是存在差距的。不过,相比大众、福特等传统车企,比亚迪已经为特斯拉提供了足够的压力。
同时,针对技术路线来说,相比单一纯电布局的特斯拉,比亚迪还多了插电混动类别,全年累计销量同样超过了91万辆。
尤其是在《节能路线2.0》的预测中:到年,混动车型逐渐替代传统燃油车,并与纯电车型长期共存,两者各占50%。这也意味着,比亚迪的新车受众人群更广,销量基本盘更加稳定。
得益于投身新能源领域早,并已完成了率先全面转型,比亚迪在垂直整合、规模体系、品牌认知等方面,已经拥有了先入为主的优势。
在第三方最新的数据调查中,32.2%的消费者表示换车会选新能源,而35.6%的消费者会直接选择比亚迪。这也是其销量猛增的根本原因。
特斯拉的推迟,比亚迪的加速
时至今日,产能与突破技术瓶颈,已经成为影响特斯拉发展的重要因素。
老狐之前曾分析过:未来特斯拉针对控制成本有一系列“硬手腕”,包括:电池大规模量产,下代全新制造平台和售价有可能控制在20万以内的入门新车等。
但这些有竞争力的“武器”,并不能很快推出,电池量产已经延迟,下代平台和新车最早也要年才能亮相,而目前的市场,除了卷价格、产品,还有更新速度。
上市多年的主销Model3/Y,正在逐渐失去产品魅力,尽管今年一季度特斯拉交付量达成新高,但很大程度是,靠在全球主要市场降价换来的。
而对于车型丰富程度来说,比亚迪显然要更加突出,像海鸥、海豚、海豹和汉等纯电新车,基本从A0级覆盖到了C级。
年全球纯电销量前十中,中国品牌新车入围7车,比亚迪独占4车。再加上搭载DM-i、DM-p动力的插混车型,王朝和海洋两大系列共有超20款车型布局。
且向上还有腾势、F品牌和仰望品牌等中高端新军。在品牌与产品定位上,比亚迪已经完成了重新梳理。
可特斯拉还有很多纠结,毕竟之前常被拿来与BBA进行比较,如果定位豪华品牌,推出低端车型的话,有可能对品牌号召力带来影响。
在这方面,中国品牌的规划,要更加超前和坚决,比如:蔚来也将推出两个新品牌,来主攻中低端市场。
更核心的还有海外市场竞争,此前有许多声音质疑:中国车企过于依赖本土市场,缺乏真正的国际性品牌,但在换道新能源后,用市场换技术的局面,也正在被技术向外输出改写。
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量超万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比亚迪、长安、吉利、蔚来,众多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都在加速全球化布局。
其中,以比亚迪的表现最为突出,包括:连续3个月获得泰国市场纯电销冠,新加坡、新西兰市场获得月销冠军,以色列连续6个月全系列销量冠军等。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出口的重磅车型,海豹、海豚、元PLUS和唐EV等,在海外售价均要比国内高出不少。
欧洲市场或成转折点
相比东南亚,欧洲市场更加重要,其也是继中国、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市场,并被称为“豪车大本营”,如果能在这里获得认可,对于品牌号召力与市场份额的提升,均有着积极意义。
这也是近年来主流中国车企参加欧洲大型车展的内核目的。
客观方面,受制于制造成本与技术,欧洲本土的纯电新车售价普遍偏高,且续航较短,年,仅有大众ID.4年销破10万辆大关,其余均在5、6万辆左右。
*图片来源Motor1
特斯拉优势逐渐扩大,如果政策利好或维稳,中国车企有很大机会,毕竟新车的品类更广,性价比也一直具有优势。
今年4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交付量达49.26万辆,同比增长86.8%,渗透率已高达30.7%,同比增速惊人。
老狐觉得:在新能源赛道,凭借着技术与销量的优势,中国品牌正在占据主导地位。不过,特斯拉的成本控制能力,同样对市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如何跑赢下半场?不少车企高管表示:洗牌期决战已经来临,未来60-70%的品牌将被关停并转,只有转型快、规模大、产品强的才能获得生存发展机会。
参考资料:
推特、Motor1、特斯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9406.html